18 浏览生完宝宝已经半年了,体重秤上的数字终于回到了孕前,可每次照镜子,心里还是忍不住失落——肚子怎么还是松松垮垮的?一坐下,中间就堆起好几层褶子,像是还揣着个没卸货的“小皮球”。
这“甩不掉的孕肚”到底是怎么回事?难道真是脂肪赖着不走吗?其实,问题可能不在脂肪,而在于一个常被忽略的“元凶”——腹直肌分离。

认识腹直肌分离
腹直肌,就是我们腹部中央那两条纵向的肌肉,传说中的“马甲线”就位于这个位置。怀孕期间,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,子宫不断扩张,腹部的皮肤、筋膜和肌肉都被撑开拉伸。原本紧实贴合的两条腹直肌,会从中间的腹白线处逐渐“分家”,形成空隙,这就是腹直肌分离。
简单来说,脂肪是软软的“肉”,而腹直肌分离是肌肉“没归位”。哪怕你体重降下来了,脂肪变薄了,可中间的缝隙还在,内脏缺乏支撑,就会向前凸出,形成松垮的小肚子。所以,有些妈妈明明不胖,肚子却始终收不回去。这时候光顾着减脂,效果往往有限,核心问题在于肌肉的归位。
不只是美观问题
很多妈妈以为腹直肌分离只影响外观,其实它悄悄影响着身体功能。腹部肌肉就像我们身体的“天然束腹带”,支撑躯干、维持腹压、保护内脏。一旦这个束腹带松了,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:
腰酸背痛:腹部无力,腰部肌肉就会“代班”过度,导致劳损和疼痛。
内脏移位:腹压不足,可能造成内脏下垂,压迫盆腔,甚至引发尿失禁、便秘。
脂肪易堆积:核心代谢变慢,脂肪更容易在腹部囤积,形成“越松越胖”的循环。
体态变差:核心不稳,容易导致骨盆前倾、驼背等不良姿势。

如何自我检测?
你可以试试这个简单的自测方法:
1、平躺,双膝弯曲,脚掌放平;
2、一手放在肚脐周围,轻轻抬起上半身(像做卷腹,但不用完全坐起);
3、用手指触摸腹部正中线,感受两侧肌肉之间的缝隙。
如果能放入1-2指,属于正常范围;若能塞进3指或更多,则可能存在腹直肌分离。
(注意:自测结果仅供参考,建议咨询医生或康复师进行专业评估。)

改善方法,从温和开始
产后初期,轻度分离可能自行恢复。但如果半年后肚子依然松垮,就需要主动干预了:
1、避免错误运动:如剧烈仰卧起坐、卷腹、平板支撑等,这些可能加重分离。
2、学习腹式呼吸:平躺屈膝,吸气时腹部鼓起,呼气时收缩腹部,想象肚脐贴向脊柱。每天练习2-3次,每次10-15分钟,能温和激活深层肌肉。
3、温和核心训练:如骨盆后倾、膝盖滑行等,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。
4、合理使用腹带:遵医嘱使用,可提供外部支撑,但不能替代肌肉训练。
5、保持正确姿势:避免驼背和骨盆前倾,减轻腹部负担。
6、及早专业干预:产后42天评估后,可考虑电刺激等治疗,促进恢复、缩短周期。

产后肚子松垮是身体的正常变化,大多数妈妈的腹直肌分离在1-2年内通过适当训练都能改善。不必过度焦虑,但也别忽视它。如果你怀疑自己有腹直肌分离,建议尽早寻求专业评估,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。
记住,你的身体经历了创造生命的奇迹,给它多一点时间和耐心,它会慢慢找回原来的力量与平衡。
专家简介






▌来源: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
▌声明:本文为仅为健康科普,如有相关疾病,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,谨遵医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