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 浏览
冬季,万物闭藏,阳气内收,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这是一个需要格外警惕和精心调养的季节。中医认为,糖尿病属于“消渴”范畴,其根本病机在于“阴虚燥热”。而冬季气候寒冷,寒气通于肾,易耗伤人体阳气与阴津,若调理不当,可能导致血糖波动、并发症加重。
遵循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理念,糖尿病患者在冬季的养生核心在于:“固护阳气,滋养阴津,活血通络”。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调理要点:
饮食调养:滋肾固本,温润平补



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,但糖尿病患者切不可盲目大补,应遵循“清淡温润、补而不燥”的原则。
增苦少咸以养心气

冬季对应五脏中的“肾”,五味中的“咸”也入肾。过食咸味会加重肾脏负担,不利于血糖控制。可适当增加苦味食物,如苦瓜、莴笋、莲子心等,有助清心火、稳定血糖
温补阳气,首选平性

可适量食用一些性味温和的食物来温助阳气,如牛肉、鸡肉、鲫鱼、韭菜、南瓜等。避免过于温燥的羊肉、辣椒等,以免助火伤阴。
滋养阴津,润燥为要

冬季干燥,易伤肺阴,而“肺燥”是消渴的起因之一。应多食银耳、百合、山药、莲子、梨(建议
粥类虽好,需巧搭配

喝粥升糖快,但冬季喝热粥能暖身。建议选择粗粮粥,如燕麦、糙米、豆类混合煮制,并搭配蔬菜和蛋白质食物一同食用,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。
起居作息: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



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” 这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。
保证睡眠,潜藏阳气

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。熬夜会耗伤阴血,加重阴虚火旺,导致血糖不稳定。
避寒就温,护卫体表

糖尿病患者多气血不畅,末梢循环差,易出现手脚冰凉。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要护住头、颈、背、脚等关键部位。但需注意,“暖”不等于“烫”。因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病变,对温度不敏感,使用热水袋、电热毯时务必小心,严防烫伤。
勤通风,保湿度

冬季室内空气流通差,应定时开窗通风。同时,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,可缓解皮肤干燥、瘙痒等问题。
精神情志:静神藏志,情绪稳定




冬季看到万物凋零,人容易产生抑郁、悲观的消极情绪。情志失调会引起肝气郁结,进而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血糖波动。
保持内心宁静

多进行一些室内静养活动,如听舒缓的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静坐冥想等,使精神内守,情绪平稳。
适度宣泄

多与家人朋友沟通,或通过温和的运动来疏导不良情绪。
经络运动:动静结合,畅通气血




“动则生阳”,但冬季运动讲究“必待日光”和“无泄皮肤”。
择时运动

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、气温回升时再进行锻炼,如上午9-1
0点或下午3-4点。避免在寒风中剧烈运动,以免寒气入侵,引发感冒。
选择温和项目

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和缓的运动。太极拳和八段锦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调息养神,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。
按摩保健穴位

足三里(膝眼下四横指):健脾胃,补中气。
涌泉穴(足底前部凹陷处):滋肾水,降虚火。
关元穴(肚脐下四横指):培补元气,温煦周身。
每日早晚按摩这些穴位,以感觉酸胀为度,有助改善体质,辅助控糖。
中药调理:辨证施治,咨询医师




中药调理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,但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抓药。
常见证型与方向

气阴两虚型(常见):表现为乏力、口干、气短。可能用到黄芪、山药、天花粉等。
阴阳两虚型(病程较长):表现为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。可能用到肉桂、附子、熟地等。
兼有血瘀:表现为舌质紫暗、肢体麻木。会加入丹参、川芎、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
冬季是糖尿病患者“蓄力”的季节,通过科学的综合调理,不仅能平稳度过寒冬,更能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请牢记:所有中医调理方法都是辅助,绝不能替代西药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。 监测血糖、定期复查、遵医嘱用药永远是第一位。
愿每位糖友都能安然过冬,静待春暖花开!